《国际汉学译丛》创刊于2022年,是一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管、主办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,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是一份学术辑刊,主要刊发与海外汉学(中国学)相关的优秀翻译类文章。它下设三个栏目,分别是中国哲学研究、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和中国典籍外译研究。本辑刊共包含7篇稿件,其中一些是非常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,还有一些是著名汉学家的名著译文,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。由于各种原因,这些译文未能及时在《国际汉学》上刊发。为了保持文章的时效性,编委会决定创办《国际汉学译丛》这个学术辑刊。该辑刊的设立旨在提供一个专门的平台,使得这些重要的翻译作品能够及时发布和传播。该杂志的创办将为海外汉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多机会,并丰富汉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源。同时,这也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与理解。
中国哲学研究、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、中国典籍外译研究
1.译文不需要摘要、关键词.
2.文稿基本内容应包括:题名、原作者、译者、“译者按”、正文、注释(页下注)。本刊不设“参考文献”。
3.标题一般不超过2行。题注用星号(*)表示,置于脚注位置。
4.译文须有“译者按”,“译者按”分两部分:第一部分写明原名题名、文章出处,并概述全文内容,第二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原作者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。字数一般不超过400字。
5.正文使用五号宋体简体汉字,译者按用仿宋字体,西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。
6.译文中所涉及的外文文献信息,不译,但须与本刊体例格式保持一致。文献注解中的说明性文字须译出。
7.正文中的各级标题采用“一、”“二、”“三、”“(一)(二)(三)”"1.2*2.’"3.",“1)""2)”.“引言”(“序言”或者“引子”)、“结论”(或者“结语”“跋语”“跋文”)也需编号。
8.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、书名需翻译为中文并括注原名,已逝人物原名之后要加注生卒年。外国人有通用的中文名者应以其中文名称谓.没有中文名的外国人名通常采取标准音译,可参考新华社编、商务出版的《英语姓名译名手册》《外国人名译名手册》。
9.正文中出现大段引文(通常为三行以上)时,另起一段,段首缩进四个字符,字体改为楷体。
10.中文语境下的年代或页码之间的连接线用“一字线”(—) ,即破折号的一半;英文之间的连接线用半字线“一”(英文输入法状态下全角)。
11.表格按照“先见文后见表”的原则编排,表应有序号,单篇文章按照“表1、表2、表3……连续方式排列;表题置于表格上面,表注置于表格下面,用以说明表格资料来源以及其他情况,通常开头使用“资料来源”字样,宋体小五号。
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,请联系出版商,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,邮编:100079。